前往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旅人從國道四號在豐原轉入台三線,沿途綠意漸濃,在石岡穿過東勢大橋越過大甲溪,中央山脈的壯闊在遠方隱然乍現,再回望對岸的新社台地卻好像一股有遺世獨立的傲然。

旅途首站拜訪台地上的種苗場,這個現在以春天以花海招攬遊人的種苗場,在日據時期是蔗糖種苗場,走在園區裡,處處可見日式建築,有種苗場舊事務所、鐘塔與宿舍等,這些泛著古意的景物,將旅人的心帶入遙遠的歷史氛圍中。 

02種苗場5-邱慶耀攝.jpg 04白冷圳1-邱慶耀攝.jpg 

位於大甲溪河階台地上的種苗場,灌溉是一件惱人的事,當初日人解快蔗苗場的水源問題,雖然大甲溪豐沛的水源就在眼前,但七十多年前抽水馬達不如今日便利,日籍工程師芝田綠川從十六公里外海拔552.9公尺的白冷,設置取水口,利用地形落差將水引到到海拔530.3公尺的台地上,,為了克服地形障礙,除了沿山壁築明渠外,主要構造物有隧座22座、渡槽14庫及3座倒虹吸工,其中第二號倒虹吸工長度364公尺,是新社台地上最引人目光的地景之一。這個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但解決了種苗場用水,也灌溉了台地上一千多公頃的農田。九二一地震後,白冷圳嚴重受損,歷經數年才全面重建完成。

在探訪白冷圳時,意外看一條平坦的山徑蜿蜒在雜木林間,當地文中工作者解釋這是昔日八仙山鐵道舊跡。八仙山林場過去與太平山、阿里山並稱台灣三大林場,當年為了運載數量龐大的林材,民國八年在佳保台設林業鐵道,將山區內珍貴的檜木等運到東勢、豐原等地輸出。

八仙山結束了風光的伐木歲月,成為今日的國家森林遊樂區。沿著台八線前行,在進入谷關前就看到遊樂區入口了。八仙山屬於雪山山脈的白姑山系,因海拔最高處約為8000尺(2336公尺),原本稱為「八千山」,後來改以「八仙山」為名;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可眺望玉山、能高山與奇萊山等連綿不絕的山巒,總面積約為10多公頃,有十文溪、佳保溪兩條溪流貫穿園區,這被稱為台灣二大名泉的清澈的溪水是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最引人入勝的所在,園區少被人工建物改造的自然景觀,是台灣中部少數沒有人工匠氣的遊樂區。

八仙山1-邱慶耀攝.jpg 八仙山2-邱慶耀攝.jpg 01八仙山巨岩、水質-邱慶耀攝.jpg 

在九二一地震後,園區受到震度影響,許多岩壁出現嚴重崩塌,在令人怵目驚心景觀中,細心的人可以看到有獨立高聳的松樹出現懸崖峭壁間,許多人不知道這才是八仙山地區真實本然的面目。這些和園區內山脊上處處可見的巨大古老五葉松一樣,是園區內脆弱地質在地震颱風後,在崩塌處最早進來占住地盤的先驅植物,尤其渾身充滿油脂的二葉松,成為森林火災的最佳燃料,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森林大火。然而那卻是二葉松的生存本事之一,因然當其它植物都被燒死時,它被火燒裂的毬果正好展開繁殖的旅程。下回去八仙山時,請細心觀察二葉松和其他植物在這裡演出自然演替戲碼。

清晨的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稱它為天然大鳥園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有二條清澈的溪流,鉛色水鵣、紫嘯鵣、小剪尾、河烏、翠鳥等溪鳥不時穿過眼前,高大的樹冠層上繡眼畫眉、青背山雀、黑枕藍鶲、朱鸝、灰喉山椒也不時出來串場演出,熱鬧的場面讓不常賞鳥的旅人都驚喜連連。 

08鉛色水鶇雄鳥-蔡育倫攝.jpg 10河烏_蔡育倫攝.jpg 

走在園區步道,偶爾還可見林場伐遺跡,伐木工人宿舍、辦公廳、神社等遺址都歷歷可見。從零星殘存的檜木身上,也可以緬懷半世紀前這裡舉目四望茂密的檜木香杉鐵杉的組成的針葉林,而今則是樟樹、楓香和殼斗科植物取而代之營造出盎然的綠意。

八仙山的山水與森木組成的自然景觀自日據時期即聞名島內,與基隆旭岡、淡水、日月潭、阿里山、壽山、鵝鑾鼻、太魯閣峽併列為台灣八景。在九二一地震後,雖然崩塌處增多了,但仍不減她的魅力,走在步道上,歷史與自然交織的美麗與哀愁,有不虛此行的滿足。

回程路上,在佳保台上的斯巴可部落歇腳,這是個泰雅族人的部落,有許多新興的民宿與咖啡館。望著前方大甲溪日漸乾涸的河床,與九三一地震前顯然抬高甚多,對岸與台灣線的路基幾乎快要等高了,飲啜著重味四溢的咖啡,卻不禁再度感嘆造物者無可憾動的巨大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ot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